科学道德

许智宏: 科学道德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16-06-12 00:00    浏览次数:

科学道德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许智宏

(许智宏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原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文根据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发言录音整理 )

   今天,很高兴应中国科协的邀请来到这个论坛上做一个发言,我讲的题目是学术道德建设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这几年国家科研经费有大幅度的增长,从2000年的1%增加到去年的1.7%,应该讲是很大的变化。教育经费这几年也是有很大的变化,虽然校长们还在抱怨没有达到GDP4%。但是,说实在的,教育经费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相应的,在过去十年中,发表论文的数目、专利的数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虽然媒体讲现在论文有很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最优秀的杂志发表论文数目在过去十年中大大增加了。很难设想十几年前中国有多少学者能够在国际上有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

  但是,话说回来,学术道德也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科技日报》曾报道过两个事情,一是去年年底评出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学术不端行为屡被揭露、公众呼吁科学精神回归赫然在列。《科技日报》刊登的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也有一条院士涉假引发学术界反思的新闻。这两件事说明全社会对这一事情的关注。对于科技工作者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过去有超过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学道德水平下降,有超过5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蔓延,应该讲严重的影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第一条就是学术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对于中国来讲,我个人以为是中国目前来讲比较特殊的一些情况,或者是中国转型期社会比较特殊的,例如拉关系,忽悠跑部钱进。有的领域出了很多问题,例如专家在奖励评审中,不能摆脱小单位或者相关者的利益,甚至伪造学历、伪造SCI引用查询的证明,搞假包装,对有关评委和工作人员拉关系,搞运作。有的院士提名材料,动不动称世界第一国内首创,把别人成果捆绑包装到自己头上,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有些院士,包括学科领导人不能尽责,有的专家对自己并不在行、不了解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为了应付评估检查,有的单位甚至集体造假。有的科研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化,长官意志至上,偏离管理科学性,造成一些投机取巧者得逞。有的领导干部干预评奖,甚至干预院士的甄选。这是由于管理部门引起的现象。这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在转轨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深思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这样的事情国内外案例有很多。像韩国的干细胞例子,他2005年被揭发出来的前几个月我还在他的实验室。坦率来讲,他的实验室是世界一流的。但是,这个人到了这个时候,能不能坚持住科学的态度,来做好研究,我想这是重要的。然而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可惜,成为很重要的案例。去年江西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伪造了70篇论文,这是触目惊心的事情。这个杂志也并不是很有名的,它的引用点不过就是0.3。有些大学根本不应该以SCI论文来要求我们的教授,这有什么意义呢?严重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声誉。

  学术界的学术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学术不端的大树长的很好,学术权威那棵树老得不得了了,起不到学术权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高度重视,来分析学术道德产生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问题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我想其中一个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浮躁、追求短期效应。学术竞争很激烈,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不正当竞争。实际上这个事情在国际上也是一样的情况。我这些年参加了国际的学术会议,个人觉得有些学术会议已经不像十年、二十年前那么吸引人了,会上都没有很好来讨论大家的思想。国内我也知道有很多年轻科学家,发表论文出现了问题,然后被拒了,被迫换一个杂志,的确竞争非常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这些年来SCI论文仍旧是很多大学和研究部门的指挥棒。有的大学校长甚至调侃说SCI论文成为大学的GDP”。国家很多地方领导一直追求GDP,是不是真正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科学上也是一样,SCI论文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这些问题的确客观存在。

  第二点,社会的诚信系统出了很大的问题。整个社会缺乏诚信,假药、假货、假球,各个领域,包括很多统计数据都有问题。这种社会上诚信系统的缺乏,确实对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

  第三点,在这种状况下,部分科研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特别是一些年轻科技人员以金钱、官位、舒适生活为追求目标。

  第四点,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中也有很多问题。从课题设置到经费分配,到管理,到成果评估,各个环节上都有很多问题,也滋长了种种不正之风。比如说科学经费,现在大项目越来越多,实际上过去有一些学者批评过,小钱大评,大钱不评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现在有很多重大项目,一个项目都有两个多亿,甚至上千个亿。怎么来用好这些科研经费,这都是纳税人的钱,我自己觉得里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

  最后,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建设。虽然这些年来,各个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章。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很多方面还很滞后。回过头来讲,从学术共同体来讲,我们讲讲自己的问题,我想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是很关键的。在过去,科学家被允许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但是现在不同,必须仔细检查研究成果对这个世界可能带来的后果,必须承担告知和警告人们这一后果的责任,后果不论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他都要承担这一发现所带来的可能后果。

  所以,我想科学家应该更加明确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科学家是社会群体中知识水平最高的人,维护人类的尊严,遵守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科学家自身的道德意识就至关重要。科学家面对新技术巨大的经济利益,自觉的依据理性和符合人类利益的原则做出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具有双重性。科学家在向公众宣传技术价值的同时,有责任说明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第四点,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核心根据。这两天媒体又在讲钱学森逝世一周年,谈到他的钱学森之问;诺贝尔奖评选出来以后,媒体人又问什么时候能有中国人得到这一奖项。我自己觉得这两个问题都很有意思。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自己觉得核心问题是,必须下大功夫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或者叫学术生态,这也是今年我在好几个大学,跟学生演讲的时候,强调要重塑大学精神的一个原因。我自己觉得在这方面,在科技界或者大学,应该大大的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的人文精神就要强调理性的争议和批判,强调学术自由,要讲真、善、美。我们要强调科学精神,探索真理,追求卓越,要有科学的奉献精神,要实事求是,恪守科学道德。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大学生,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应该有的基本东西。

  为了做好这些,我们也应该有一些积极的措施。我们应该加强宣传中外优秀科学家,来加强科技人员的意识。实际上我们的大学生,我自己觉得应该加强科学史的教育,历史上有一大批中外科学家为科学奋斗,来探索真理,实际为后人做出了卓越的表率。有媒体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对科学家漠视。实际上,我在任北大校长期间,参加过一次凤凰卫视选全球杰出人士,我的感觉是,当袁隆平先生出来的时候,全场师生站起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我当时就跟媒体讲到,学生也并不是对科学家不重视,我们的媒体、我们的社会,对科学家的宣传太少了。袁隆平先生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他为我们中国、为全球的人类粮食问题做出很大贡献。我希望媒体对很多优秀的科技人员做更多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了解科学家,了解他们的工作,崇尚科学,宣传科学精神。

  当然,我想科学家自身的觉悟也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而且,他讲否则仅仅有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想爱因斯坦了这段话太精辟了。科技工作者必须在专业上面,在为人上面都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道德准则,有一个很好的要求。我在科学院的时候,沈阳自动化所的一位院士的文章让我感到,他回忆在中科院工作的40年。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他讲40年的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事业是一种永恒探索的事业,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言,成功的欢乐永远只是一刹那,无终的探索、无终的苦恼正是它本身的魅力所在。我也从事科学研究40年了,也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索当中。很多科学家把科学作为他毕生奉献的事业,这些事情需要更多来教育年轻人。

  另外,我们应该尊重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目前很多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学风之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前天还和一些专家讨论,现在吸引很多一批海外年轻人回来,我个人非常担心,他们回来了,成天忙于到处申请成果,每年在飞机上飞来飞去成为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根本没有时间来实验室工作,也没有时间管理下面研究生和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出事情我觉得才怪了。而且,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不利的。这几年有很多案例,去实验室查结果的时候就会发现种种问题,数据不完全,记录不完整,这是一个科学家基本规范的东西,却在很多实验室做得并不是很好。必须要改变这种体制和机制,使我们的科学家腾出更多的时间能够在第一线工作。

  最后要加强建设,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的问题。虽然有了制度,但是有些单位处理不够果断,或者简单进行行政处罚。

  在北大,我跟学生讲过多次,大学是一个花园花园里的老师就是园丁,在座很多都是博士生导师,我们的学生、年轻科技工作者就是种子。我希望每一个老师都成为一个园丁,来精心的耕耘,使每个学生,每个年轻人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希望学术圈子一样能够使各类人员都得到很好的发展。问题是现在这样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化肥使用太多了,我们的农药使用太多了,我们的年轻人长得很快,很苗条,但是不够壮实,更不是很根深叶茂。所以最后引用袁隆平的一句话,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出果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