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

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

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

升国旗、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校领导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

2023级新生佩戴河南农业大学校徽

教师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刘瑞峰教授发言

在校生代表动物医学院2020级卢奕霖同学发言

本科生新生代表林学院2023级肖梵同学发言

研究生新生代表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梅玉爽同学发言

杰出校友代表农学院2004级温振同志发言

副校长杨喜田主持典礼

校党委书记李成伟同志讲话
他指出,自1902年创办河南大学堂以来,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虽数易校名、几度流离,但“厚生丰民”的办学宗旨不曾改,“一人衣食不足皆为农科不尽职”的铿锵誓言未敢忘。学校始终秉承“厚生丰民”的办学宗旨,从上世纪50年代吴绍骙教授首创南繁北育异地培育理论和实践,70年代范濂、胡廷积教授牵头成立“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到学校自“九五”以来连续主持“国家粮丰工程”,推动河南粮食生产的“三大跨越”,再到“全国每四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河南产”的全面丰收。一代代农大人扎根大地,为解决河南人民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殚精竭虑、奋斗不息。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今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农大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奋楫笃行的精气神始终如一。
他指出,新时代,新格局,新使命,新征程。作为师长,面对即将开启的人生新篇章的同学们,围绕如何成长为一名新时代的农大人,他提出四点希望:
一要心怀梦想,志存高远,擦亮红色基因的底色。回顾121年的办学岁月,河南农大不仅积淀着百折未悔的强农兴农情怀,更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血脉。从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先生的至交好友、第6任校长郭须静,到我校最早的学生党员王子春烈士;从用生命见证对党忠诚誓言的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刘岩松、李志勇,到近年来连续涌现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连续六届的河南最美大学生,一代代农大人始终践行着对党忠诚、志存高远的坚定信念。希望同学们坚持小我与大我的统一,牢固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志气;坚持传承中国精神与加强个人修养的统一,不断汇聚顶天立地、担当作为的骨气;坚持站稳立场与扎实学识的统一,不断增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底气。
二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筑牢成长成才的根基。学习不是某一阶段的事,而是一种终身化的行为。大学不是“躺平”和“高枕无忧”之地,而是开启人生奋斗、追逐梦想的出发之地。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面临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都发生了变化,需要大家快速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提升学识修养、涵养道德品行、完成“自我塑造”的平台。希望同学们惜时如金,保持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强化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增强干事本领、开阔思维眼界,真正学以致用、学以成才、学以成人,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要躬身实践,知行合一,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在战争年代,不论条件多艰苦、环境多恶劣,教师们都怀揣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克服困难,用生命保护着书籍和科研设备。校舍搬到哪里,科研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田间地头随时随地为农民进行科技服务。时至今日,农大师生仍然传承着知行合一、艰苦奋斗的精神,接续走进乡土中国深处,为“三农”工作贡献力量。希望同学们秉承“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校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投身社会实践,在田间地头、在校园、在家乡、在社会上任何能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地方,展现农大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质,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发挥个人所长、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胸怀国家和人民的大我。
四要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积聚建功立业的力量。百舸争流,创新者先。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主要力量,加快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主动回应国家急迫需求义不容辞。在座的同学们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可以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勇于创新创造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它可以是大项目中孕育的大成果,也可以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小细节,就像你们收到的通知书,就是学长学姐设计出来的,我期望明年的通知书出自你们之手。
伴随着“科教兴国为己任,振兴中华担在肩。愿为绿色献青春,誓把祖国变乐园”的美妙歌声响起,《绿色颂》的激昂旋律响彻三校区上空,也由此拉开了2023级新农宝的农大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