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回信,对青年人“自找苦吃”这股精气神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国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科技小院以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动力,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以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为服务对象,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农民参与式技术创新,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农业绿色发展等服务。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自2012年在禹州成立以来,已在新乡、杞县、兰考、临颍等地启动多个科技小院建设,探索出了农业大省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出了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就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科技小院的成员们备受鼓舞和激励,纷纷表示要继续“自找苦吃”,深入田间地头,不断汲取前进力量,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一、基本情况
河南农业大学叶优良教授于2012年9月,在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成立河南第一个科技小院。十年磨一剑,到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已在全省各地建成24个科技小院,覆盖禹州、新乡、杞县、兰考、临颖等县的100多个村庄,服务惠及20多万农户,成为高校师生联系农户、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最畅通的桥梁和纽带。24个科技小院在2022年7月获得国家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发文支持建设。河南农业大学在2023年4月获批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基于科技小院的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从科技小院走出来一批以许宇蒙、齐欣、付文、田培雨为代表的优秀学生。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方式,协同育人
河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生产一线、在产业需求里面培养学生,也是科技小院成立的初衷。把课堂搬到田地里,建立“科技小院+”教学模式,搭建开放式育人平台,让研究生、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跨学科、多领域学习,多元化、全产业链培养,提高了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建立了科技小院本、硕、博贯通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产学研平台和校企地多元互动,全过程、多部门、多主体检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论文写在科技小院,学位授在田间地头,培养科研能顶天,应用能立地的新时代人才。兰考科技小院的许宇蒙,是全国唯一以本科生身份入驻科技小院的学生,不仅顺利考上研究生,还被评为河南省第五届最美大学生、首届河南省大学生创新之星。用他的话说,这都是科技小院这个平台给他逼出来的,给他锻炼出来的。
(二)师生同心,其利断金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要求建立一个科技小院,就要抓一个产业,围绕主要作物、主导产业来做工作。建科技小院,在哪儿建?建成后老师、学生愿不愿意下去?建设成本、工作经费等开支怎么解决?老百姓认可不认可?他们会不会用我们的技术?这些都是未知数。叶优良老师首先确定了小麦作为主要作物,围绕小麦种植、施肥、生长、收割服务来建科技小院。接着,就是寻找小麦主产区,距离学校近,交通相对便利。
万事开头难,从确定地点,租赁民房,改造水电,购置家具、交通工具,餐饮开支等,叶优良老师都是用自己的工资支付。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好在学生积极乐观,面对简陋的生活住宿条件,他们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改造房屋,买菜做饭,开着电动三轮车走街串户,帮助农民解决难题。
正是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农业、农村情况,才能把课本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转化为解决农民难题的“有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成就感,寻找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明确了将来努力的方向。有了学生的支持配合,叶优良老师更加坚定了发展科技小院的信心。多年来,厚积薄发,砥砺前行,科技小院实现了从禹州一地到鹤壁、新乡、焦作、许昌、南阳等多地建设,从小麦到玉米、花生、草莓、果树等多种农作物,从种植到养殖、加工等多个领域覆盖。
(三)因材施教,培育英才
叶优良老师安排学生入驻科技小院时,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站在朋友的角度谈心谈话,娓娓道来,在学习、工作、考研等方面提供建议,让学生自己考虑做决定。
许宇蒙同学从大一就开始对科技小院感兴趣,一直想着在自己家乡兰考县建立科技小院。叶优良老师知道后就鼓励许宇蒙动手去建并提供了一部分经费。许宇蒙跟兰考当地人商量要种黑小麦,再发展石磨面粉,把小麦这个全产业链打造起来,帮助当地的农民致富。叶优良提供建议:石磨面粉在这儿确实有特色,但是还不够,再把植物营养的专业知识用上,开发一个富锌的石磨面粉才好,要想办法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提高籽粒里面锌的含量。因为现在全球粮食作物里面,籽粒里面的锌含量普遍低。现在,许宇蒙一直在做这个富锌的石磨面粉,销量很好。因为工作出色,许宇蒙获得了河南省第五届最美大学生等多项荣誉。
齐欣同学是从信阳师范学院跨专业考到河南农业大学就读研究生的。由于缺乏农科知识,对农业基本不了解,齐欣入驻科技小院后,从生活习惯上、心态上,刚开始很难适应。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心态,补充专业知识,体会工作的价值,做的越来越好。在 2022 年学校招聘时,综合表现突出,回到河南农业大学任职,在资环学院中心实验室工作。
付文同学是从青岛农业大学考研究生调剂到河南农业大学的。在被派到科技小院后,他刚开始很不适应。给他安排工作,他消极应对。叶优良老师知道后,找他谈心谈话,并安排高年级同学带着他了解科技小院的作用,了解当地的农民、农村的现状及农户需求,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付文慢慢地就开始转变了,主动参加各种服务工作,还担任了村委会副主任,参与扶贫支教等活动。毕业时到许昌市农技推广站工作,现在发展的非常好。
(四)脚踏实地,扎根基层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大部分建在农村村委会或老百姓空置的住房里,有的直接建在老百姓的家里。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每年有200多天住在“小院”,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专门研究表明,科技人员给老百姓讲两个小时,老百姓只能接受10%的知识,过上一年就忘干净了。如果既给老百姓讲课,还跟着去地里操作,老百姓可以接受40%—50%的知识。如果跟着老百姓干一个季节,老百姓就全学会了。结合河南实际,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巧用“加减法”,建立了与高校、政府、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结合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把各方资源聚力到科技服务中,探索多种形式缩减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路程,住在农村指导农户绿色高效种植,节本增产增收,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
(五)情系农民,热诚服务
河南科技小院刚成立的时候,没有农民主动咨询农业生产问题。村民不相信现在还有人免费提供技术、进行技术指导,把科技小院师生误认为是卖种子或者卖肥料的。得不到农民的信任,叶优良老师就带着学生尝试着,挨家挨户上门做调查,不管人多人少,都去指导、去培训,整整坚持了3个月,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农民的看法。
叶优良老师针对禹州市当地的小麦、玉米、花生这些农作物,制作了高产高效技术规程明白卡,让老百姓能够看得见、看得懂。还免费帮农民测土壤肥料,拿着测试结果找企业定制肥料,让农民真正用上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响应了国家推行的化肥减量增效政策。学生经常到生产一线,做一些防治病虫害和生产管理节点的提醒,帮种植大户增产增效,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正因为科技小院情系农民,热诚服务,点点滴滴的付出,才让农户从开始的质疑到信任再到依赖,成为朋友,甚至有学生被聘为村委会副主任或村委会主任助理。
叶优良老师说,工作有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最简单的检验方法,就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你请农民吃饭,农民愿不愿意来、高不高兴。第二个阶段,农民请你吃饭,说明他对你的工作是满意的。
(六)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农民群众的生产难题,就是科技小院的科研课题。多年来,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痛点问题,多领城、多学科开展“大会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试验示范攻关,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集成关键技术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中原丰收大地上。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坚持多学科交叉、多产业结合开展科研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问题。科技小院的师生一方面在学校里面读文献、做实验,一方面到产业中、到生产里面做研究,到有需求的地方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科技推广更有用,科研创新更有效。11年来,科技小院师生主持各项国家课题3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共编制28项技术规程,服务涵盖了种植、养殖、肥料生产3大领域和小麦、玉米、花生等 15 种作物。
三、经验启示
河南农业大学秉承“厚生丰民”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粮食丰产上,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11年来,以叶优良教授为代表的农大师生创建科技小院,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一批经验启示。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带着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对实现研究生培养、科研和服务农民这三重目标的有益探索,让研究生常驻农村,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志愿服务,创建了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模式,才有了河北省曲周县科技小院的建立。
河南科技小院是在学习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叶优良作为张福锁院士的学生,经常在各种活动中听到曲周科技小院的成功经验,并受邀参加曲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实地感受了科技小院带给学生的巨大变化,终于下定决心建立自己的科技小院。河南科技小院结合河南省的农业农村情况,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还培养普通本科生,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人才的贯通培养。还有企业人员入驻,河南心连心集团每年都有业务人员入驻到科技小院,跟学生一起开展工作。
(二)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创新加速了社会进步,丰富了社会财富。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同时,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创新和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创新,从派驻研究生到本科生、研究生都入驻,从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到郑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学校学生,再到企业人员的入驻,科技小院更像一个各种人才培训的基地。学生在科技小院学会了与农民打交道,在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吃苦精神,提高了生存能力,干了很多在家里和学校不会干、不愿意干的事,比如洗衣、做饭、 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播种、收秋等。
(三)六位一体,融合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提出要“党、政、产、学、研、用”六位一体,共同来打造科技小院这个平台,更好为社会服务。河南科技小院在11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整合多方力量,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在技术层面,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重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实施分类培训,创新培训形式。采取实地观摩、现场培训等方式向农民传递最想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提升当地农民的专业能力,推广高产高效技术。
在组织层面,河南农业大学鼓励科研人才参与科技小院推广建设工作,通过课题支持、考核激励等形式,激发科研人才积极性,为科技小院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给。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河南心连心集团等企业的联系,共建管理联盟,进一步推进党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保证了科技小院建设过程、实施效果、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的公开透明。在暑假时,通过组织“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等形式,吸引有意愿深入基层实践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技小院建设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注重整合资源力量,同时依托河南省科协、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挥科技小院联盟的作用,形成了“科协领导、学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住、多方支持”的创新发展模式,力争让更多的农户感受科技小院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带来的增产增收的效益,把科技小院做实做大,助力乡村振兴。希望科技小院能够在越来越多的村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由“河南高教”整理编辑)